技术依赖会导致企业丧失组织独立性
- 发布时间:2006/4/10 9:50:42
- 浏览次数:687
中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学习外国*技术是其工业发展绕不过去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外国技术?是采取引进技术的方式还是以自主开发来吸收外国技术?区别这两种学习方式或两条道路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包含足够的自主开发内容。
“以市场换技术”的蜕变
一些本国企业学习外国技术的轨迹是从引进技术走向合资,又从合资走向实际上被收购的结局。要理解这个轨迹的内在动力,必须先从外部条件———即引进技术的机会开始。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企业尚可赢得外国企业技术许可的机会,原因是因为中国市场尚未*开放、中国企业的产品没有进入市场,特别是中国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逆向测绘开发而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在中国市场逐渐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又得到了与跨国公司合资来向对方学习的机会。
但是,为什么在长时间里,引进技术的本国企业却从来没有能够摆脱技术依赖的状态,以至于随着技术的变化而zui终走向丧失组织独立性的道路?根本的原因在于本国企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对自主开发付出足够的努力并坚持到底,所以也就没有锻造出能够跟上技术变化的技术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引进技术的形式从购买技术许可证变成了合资,而在缺乏足够的自主开发努力下,合资形式只能使企业失去技术学习的主导权。没有在技术学习上的*努力和积累,只能导致对跨国公司的进一步技术依赖,以至于在面临重大技术变革时,丧失了自主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能力,从而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选择接受了跨国公司以灭亡中国企业为目标的“合资”条款。这样的众多案例反映出中国工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中国所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国外*技术的路线方针在执行上已经*违背了初衷。这项政策在这个行业中由“提高本土工业技术能力”的美好憧憬zui终变成了让跨国公司图谋主宰中国市场的垫脚石。
阻止外资是为了学习技术
依靠“引进技术”的可行性是随着特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依靠技术引进就可以发展起来的模式。从经验证据上说,虽然美国、前苏联、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不同的起点上从引进技术开始了经济发展,但没有一个国家是依靠外资发展起来的,也没有一个国家是不进行自主开发和创新就能获得技术能力的。
日、韩两国的经验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日、韩在二战后的技术发展有两个特点:*,zui初的技术几乎全部依靠引进;第二,*阻止外国对本国工业的直接投资。日、韩发展的真正特点是在引进外国技术的过程中,本国企业普遍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产品和工艺开发。
逻辑很清楚,阻止外资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外国技术。如果一个国家引进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依赖,而是为了通过学习而掌握技术,就必须以本土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为只有本土企业才是本土技术能力和本土创新的主体。阻止外资进入的目的就是防止外资控制还弱小的本土企业,从而避免本国的技术学习过程被外资控制。
中国发展的环境不同于日、韩,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但自主自强的目的应该是一样的。中国今天要开放是因为:*,开放可以大大改善进行技术学习的条件;第二,开放国内市场也是为了能够利用市场。中国需要引进技术,而且是*需要。但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利用市场都是要有行动主体的,而这个主体就是本国的企业。如果以卖掉本国企业甚至是蒸蒸日上的企业来开放、引进技术,那么开放的目的就变质了。中国的发展需要开放,但开放只能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自主自强才是充分条件。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导向与中国本土企业走上自断前程的合资道路是分不开的。
技术能力是组织的能力
在中国的技术进步方面,引进外资和合资永远无法代替自主创新的作用。主流学术界的大量研究表明,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是困难的,而且成本高昂。原因在于,有效引进技术的关键并非是否存在技术知识的外部来源,而是技术接受方必须具有能够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技术学习付出足够的努力来发展这种能力。本文的案例清楚地证明,坚持自主研发是吸收和学习外国技术zui有效的途径。
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换句话说,技术能力只能在企业进行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生成,并以企业为组织载体。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外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不是中国的技术能力,也不会因为外国企业在中国设厂甚至设研发机构就变成了中国的技术能力。一个国家的技术能力只能储存在本国企业之中,所以本土企业才是本土技术和管理能力的载体,才是中国进行技术学习的组织平台。
外国企业在中国合资的目的是进入中国市场*。当中国政府规定不得独资时,合资是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惟一途径。目前,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来达到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的目的。道理是一样的:从无到有地设立独资企业成本很高,不仅高在设施的投资成本上,更昂贵的是发展出包括运营、管理和营销等等能力。并购现成的中国企业,不仅可以立刻获得从生产到销售的现成资产和能力,而且可以消灭竞争对手(包括品牌),从而达到控制市场的目的。